第二届上海大学十大学术进展候选项目简介 (申报编号:XSJZ-202205) 一、学术进展名称及负责人 中国现代城市媒介史 孙藜(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二、项目背景 为更好地响应“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服务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提出的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本项目将城市媒介史研究视为一种地方性的知识实践,超越“新闻史”“报刊史”的传统视野,从“媒介史”推动对中国现代城市进程形成更丰富的理解,一方面立足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场域,同时又与全球化媒介交往展开知识对话,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有助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创新和学科进步。 三、学术进展及创新点 在当今新的时代语境下,人文社会科学对媒介与城市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本工作对新媒介与新城市文明的演化研究,以媒介史为进路突破了原有的新闻传播学范式,内在里指向对媒介与人类命运关系的现代性理解,也是对当下数字媒介时代“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智识回应。这种回应现实的历史关切,突破了功能论和工具论导向,使城市与媒介不再是作为更大“社会系统”的两个子系统,而是作为互相嵌入、同生共在的交往生态,其中蕴含着对“社会”及其历史的整体理解。创新性体现在: (1)拓展了过去报刊史的研究对象,推动“媒介史”成为涵盖新闻史、报刊史的新的学科研究领域。 (2)对已有报刊史关注较少的方面做了较大篇幅的讨论,推动了与媒介史研究与更多学科(如电影学、艺术史、上海学)的对话。 (3)从城市与媒介关系角度丰富了“国家”本位下的报刊史、城市史研究叙事,“城市”既是研究对象又是分析单位,从各种媒介技术运作中贯通出国家、全球与地方多重力量的互动。 四、研究成果及应用情况、学术及社会影响: 1. 代表性成果(论著、专利及获奖) (1)“传播视野中的近代中国” 文丛(共四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灵晕”即“启迪”:从原初性关系看媒介革命,孙藜,《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11期。 (3)现代公众的兴起:媒介与主体建构中的感官重塑,孙藜,《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2. 学术及社会影响 (1)本项目历经十余年积累,对国际媒介学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引介,以严谨的理论研究与扎实的经验研究,初步探索出了新的“媒介史”研究范式与书写进路,突破了旧有“新闻史”、“报刊史”的传统路径,为学科知识更新提供了一种扎实探索。 (2)本项目具体课题研究上,较为充分借鉴媒介理论与城市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媒介发生为线,以城市为媒介实践的场域,最终呈现出一部较为厚实的中国城市媒介史创新之作。本课题将媒介和城市的跨学科研究置于中国历史经验场域中,既为中国研究提供一种从城市媒介出发的历史探究,同时也从媒介史出发与其他学科的城市研究进行了对话,有助于推动中国传播研究走向跨学科的多元与开放。 (3)有助于从历史向度推动对当下数字媒介城市公共生活变革的再理解。 (4)从历史经验的向度为城市治理、媒介融合的现实问题提供考量更为长远、视角更为新颖丰富的策略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