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上海大学十大学术进展候选项目简介
(申报编号:XSJZ-202229)
一、学术进展名称及负责人:
中国诗歌外译
赵彦春(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二、项目背景: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文化往往以诗性的表达寓居于经史子集中。就国内外汉诗英译而言,译者众多,译本纷呈,但共同缺点也很明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选诗数量上,对于某个诗人的诗作译文高度集中在若干知名度高的篇目上,所涵盖的原诗篇目有限,且重译、复译现象明显;第二,在译诗质量上,由于译者身份、译诗目的、译诗理念不尽相同,现有译诗在质量上参差不齐;第三,在译诗技法上,散文体、格律体、自由体、韵体等策略皆有所见,译界未就翻译方法达成共识,以至于当代译者各行其是,因而可能创造出更多良莠不齐乃至随心所欲的译本。
基于对以上现状的认识,负责人致力于经史子集的英译,尤其是诗歌翻译。一方面,对单个诗人的全部诗作进行英译,填补诗人诗歌全集英译的空白;另一方面,对诗歌英译实践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将翻译理论研究与诗歌典籍翻译实践相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始终以“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为真正目的。
三、学术进展及创新点:
在翻译实践上坚守以诗译诗、以经译经的准则。英译工作遵循“尊重原著”和“形意兼备”的翻译准则,考量历史文化和语篇风格等因素,紧扣原文体裁特征,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形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尤其在节奏形式上确定严式对等和宽式对等两种模式。所谓严式对等,即以英语的一个音对译汉语的一个字,即三言对应三个音节,四言对应四个音节,以此类推。所谓宽式对等,即以英语的音步对应汉语的节奏,即三言类比为二个半音步,四言类比为三音步、五言类比为四音步、六言类比为四个半音步,七言类比为五音步。在韵式上,类比英诗的偶韵(aabb)和隔行韵(abab)。在内容的传达上,宏观与微观并重,突破语言和文化障碍,以英语还原原著,不仅高度忠实于原作,而且不经改编就可实现向声乐作品的转换,从而在译诗中真正展现出诗与歌乃同源之本质。
四、研究成果及应用情况、学术及社会影响:
1. 代表性成果(论著、专利及获奖)
(1)《三字经 弟子规 千字文》,外文出版社,2021
(2)《曹操诗集(汉英对照版)》,外文出版社,2021
(3)《曹丕诗集(汉英对照版)》,外文出版社,2021
(4)《曹植诗集(汉英对照版)》,外文出版社,2021
(5)《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诗集》,外文出版社,2021
(6)《屈原楚辞英译》,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
(7)《杜甫诗歌全集英译》(十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2
(8)《善译之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
(9)关注中华典籍外译中的语言现象[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2-9(001).
(10)韵不绝,诗乃存——“以诗译诗、以韵译韵”方为正道[J]. 外语学刊,2021(02):7-12.
(11)语言学视域下中医古籍英译问题探究[J]. (通讯作者)中国外语,2021(6):95-100.
(12)中医药走向世界,准确翻译是第一步[N]. (二作)光明日报,2022.4.2(003).
2. 学术及社会影响
(1)科学前沿和技术创新方面:打破学科界限,多角度、系统性地将语言、哲学、文化、传播学理论等等融入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催生新的中国诗歌英译理论建构、典籍翻译新范式,比如“以诗译诗”“以经译经”等新译诗原则、方法和标准,追求“音”“形”“义”有机统一的文化传真理念。
(2)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方面: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尤其打破长期以来以英语母语译者为主导的汉籍外译传播局面,弘扬中国译者的文化自信,促进更多的中国文化译者及其译作走出去。运用于中西文学、文化、翻译等领域学术交流或者其他官方或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中,有效推进中西诗歌文化的平等交流与对话。运用于双语宣传和国学双语教学等方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华文化传播者。
项目标志性成果《李白诗歌全集英译》《王维诗歌全集英译》《杜甫诗歌英译》等获国内知名媒体平台中国网、中国日报、澎湃网等关注,称颂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李白诗歌全译本的系统性、全面性、穷尽性,肯定其为填补李白诗歌英译空白所作的突出贡献,提出其出版意义重大,社会效益有望达到空前高度,海外传播影响力更是值得期待。中央级报纸《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03-14刊登文章《李白诗歌英译传播中华文化》(吕文澎、陈蕾撰),知网下载量近三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