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育桃李
———访校第二次党代会代表、社区学院辅导员马成瑶
记者赵晶晶许菲
有这样一名教师,她是学生的“万能马导”,是辅导员的“百科全书”;她是学生工作的楷模,更是改革创新的先锋。十载风雨历程,百倍呕心沥血,这个“导”生亦“导”师的人物就是校二次党代会代表———我校四级辅导员马成瑶。
交谈之初,马老师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一张张照片,从少女时代的清纯到为人师、为人母的知性成熟,勾勒出她在上大这十几年的发展轨迹,凝聚着奋斗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导”生,导航百千学子成才路2002年,马成瑶以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扎根母校,开启了她热爱的教师职业生涯。10年来,她先后担任过五届近1000名学生的辅导员。她深入学生中间,关心大学生的成长,从学业到生活、心理,全面悉心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她改变了辅导员原有的“保姆式”工作方式,主创“三导”模式,即学业“指导”、生涯“引导”、情感“疏导”,以此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相互建立了深厚情谊。
为引导学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马老师创编了两万余字的《新生网络宝典》,从适应上海到适应大学,从课内学习到课外实践,大到生涯规划、心理调适,小到选课秘籍、理财技巧,内容充实丰富,语言生动活泼,受到学生的欢迎。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她创造性地搭建了课外培养体系,打造“通识N次方”系列活动,锻炼学生的自学、表达、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组建自学小组,加强监督,促进同学间互助合作;组建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学习资料共享、经验漫谈。活动已开展90余次,覆盖750多名学生,成为学生课外培养的品牌项目,获得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导”师,引领学工队伍共成长马老师的工作总是井井有条、平稳高效,这源于她乐观积极的处事心态和谨慎严格的工作原则。善于总结、乐于分享、勇于创新、勤于开拓,她引领辅导员积极探索,被称为“辅导员的百科全书”、“辅导员的辅导员”。在担任辅导员、学工组长、党支部书记的同时,还能根据当下社会特点、学校的教学方针,不断推出新的育人思路,提出形式活泼、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实践方案。
2011年,我校实施通识教育与大类招生改革,以马老师为首的学工组主动介入原以专业教师队伍为主导的“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对118个项目的方案逐一进行指导,最终获批市级项目29项、校级28项。辅导员对接学生专业培养,成为学生课外培养的骨干,职业发展有了新路径。作为社区学院南区11幢的楼组长,她带领辅导员入驻学生住宿区办公,成立学生楼宇自治管理委员会,借力楼宇导师、管理员、驻楼研究生队伍共同开展学生工作,引导“辅导员退半步,学生进一步”,通过合力育人开拓了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空间。
能够在身兼数职的同时,不断探索、思考如何将教育理念同学生心理对接,并在实际行动中不断调整思路,这一切源于她积累多年的阅历和经验、稳重扎实的办事作风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更基于她对这份工作的真挚热爱和对学生的真切关心。
学生评价她:万能的“马导”,我们最爱的老马“马导平易近人,大家和她都很熟,同学们一致认为,她是上大最好的辅导员,没有之一。”提起自己的辅导员,原社区学院2011级、现材料学院学生吴昌进这样说。
做辅导员整整十年了,马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深丝毫不减。有学生患肺炎住院,她不仅垫付医药费,还自掏腰包探望慰问;有学生疑似肺结核,其他人都心存顾虑避之不及,只有她倾力照顾;有学生家中父亲病故,她立即拿出1000元,帮学生渡过难关。她会在假日的午后横穿上海,只为和学生们吃一顿年夜饭;周末腾出陪家人的时间,带着学生春游崇明;凌晨两点来到学校,只为和学生一起“疯狂逐日”;经常晚上十点才离开学校,只因要和学生深谈交心;平均每年四十余次的学生集体活动,无一例外地全部参加。她视学生为己出,全心呵护着。
陆佳烨是2011级理工大类的学生,提起“马导”,她有说不完的激动之言。自己理工科基础薄弱,马老师经常找她谈心,了解学习情况,并给予科学指导;划分专业后,马老师给102位学生每人写了一张小卡片,寄托着对他们的关心,更多是希望……“她是万能的‘马导’,我们最爱的老马”,陆佳烨笑着说。
有人不解地问“马导”:为何十年的辅导员工作始终能热情似火、毫无倦怠?她这样解释道:“坚守就能体会辅导员工作的真正意义。辅导员工作塑造的是人的灵魂,这样的工作值得我们用心去做。”
我们常常只关注学术成就斐然的教师,而忽略了身边这些默默关心学生的“生活导师”,但在马成瑶老师的工作中,我们对辅导员这一工作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她引导学生科学处理学业与生活的关系,引领辅导员们走上更宽更远的发展道路。她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学生,带动了不少同行,鼓舞着我们用真挚的热情、赤诚的爱心,为社会、为他人贡献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