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凝心聚力,助推新生成为具有上大特质的人 具有上大特质的人,就是自觉传承上海大学“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身心健康,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 多年来,我校“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激励一代代上大人奋发有为、心怀天下。当前,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征途中,全校师生在校训精神的激励下,始终牢记学校的使命、愿景,朝着目标真抓实干、奋发进取。 为了进一步凝聚共识,2016年上半年,由宣传部、学工办、社区学院、教务处、校团委等和部分院系组成的工作组,经过半年多的调研,形成了“上海大学校训及使命愿景的诠释(征求意见稿)”,并于年底面向全校公开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 2016年9月,学校决定社区学院率先启动校训及使命愿景的落地试点,为此,学院组建了工作组,建立“统分结合、协同推进、分步实施、动态优化”的推进机制,设计校训及使命愿景在社区学院的落地形式及路径,初步形成一套落地方案。2017年3月,学院遵循“拆除四堵墙”的教育理念,根据“核心-外围”原理,按照平台、项目、活动等培养载体对应校训及使命愿景的核心元素进行匹配分析,遴选与校训及使命愿景匹配度高的功能型载体,汇总形成了《上海大学校训及使命愿景落地功能型载体(社区学院新生篇)》项目库,包含幸福驿站、全球e家、公民舞台、文化艺苑、创客空间六大平台,涵盖了解码幸福、快乐外语、育成计划、读书会、百变机器人、专业导航等46个品牌项目。 为了助力2017级新生传承校训精神,成为具有上大特质的人,2017-18学年社区学院将采取“建章立制、转变方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提高效率”五个举措,对照校训及使命愿景的内涵诠释和观测指标,全面推进校训及使命愿景在社区学院的落地。 二、搭建平台,强化新生自主能力和服务他人的意识 上海大学社区学院在迎新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新生自主探索、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能力,强化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于2015年8月在迎新工作中推出“新生服务新生”的培养模式;继2016年迎新工作中将此品牌项目升级为“新生服务社”之后,2017年如期搭建符合新生特点、创新服务内容的服务平台。 2017年,由社区学院团委、研发中心、楼宇工作中心等部门具体策划实施,通过网络报名与筛选的方式,在新生中选拔出综合能力较强的40名学生,组建“新生服务社”,团队成员需要提前报到,于迎新周定点服务新生。学院为“新生服务社”配备8名往届“育成计划”导生,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学校办学体制和大学生活,积极思考人生目标并做好生涯规划。 今年9月4日开始,新生服务社的同学参加启动仪式、接受培训并宣誓,在“品读上大园”志愿者的带领下,“新生服务社”的成员们参观上大校园,用脚步去丈量创新之路,用身体去感受泮园之美,用心灵去倾听上大之韵。9月5日新生志愿者身着统一的服装,投入到如火如荼的迎新工作当中,服务新生,为新生树立榜样,同时也激励自己以更饱满的姿态向着大学生活进发。 “新生服务社”是上海大学校训及使命愿景落地的培养平台之一,每位成员将会作为学院优秀人才培养“育成计划”项目的后备队伍。 三、功能拓展,营造新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 2007年,学校在借鉴国内外高校书院制建设经验基础上,以新世纪大学生村为试点,成立了由钱伟长老校长亲自命名的新生社区学院,为社区学院定了总目标。2011年,为了配合学校推行的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按人文社科、理学工学、经济管理三大类招生入校的新生全部进入社区学院学习生活,社区学院肩负着新任务。2016年,上海大学踏上了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拉开了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之幕,在完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下,社区学院有了新使命。2017年,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社区学院契合高水平大学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2007年以来社区学院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与经验,开展人文类多个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共同生活学习的书院式平台试点工作,打造升级版的育人空间,为学校深化书院制改革提供实践案例。 人文类书院式平台旨在培养学生不断传承“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从容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其特色是建构四年一贯、全天候育人环境,以学生自主管理为核心,通过体验式学习,实现课外课内协同培养,建构书院、专业学院、校外相联动的培养体系。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培养中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形成与上海大学文化、上海城市文化相对位的书院文化。 为了营造新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学院进一步拓展育人空间功能,建设中的人文类书院式平台包括生活功能、信息资源、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学术拓展、艺术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生涯发展等七个功能型模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