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6月24日至25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乐乎新楼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和上海大学上合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芬兰、俄罗斯、阿塞拜疆、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90余位中外学者和嘉宾参加了研讨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会学者分别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育战略研究、留学生教育与公共外交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孔子学院汉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等主题展开学术讨论与交流。会议还得到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上海子墨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

24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杨静主持,开场播放的专题短片《大道之行》中,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声将“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和意义向与会学者娓娓道来。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姚喜明教授致开幕词,国际交流学院王海燕书记向一直以来支持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上海子墨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洪俊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执行副主任张建民教授的大会报告《世界政治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与国家软实力的战略是相关联的,中华文化在国家力量对比中所突显的功能,影响了汉语的分布格局,而且政治地理上的战略要地往往是汉语分布格局中的热点。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孙宜学教授的大会报告《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应坚持内外兼工、粗中有细、细中有异》提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保持国内外中华文化关注度的“恒温”、战略规划与具体方法要和谐互补、差异可以保证传播有的放矢等观点。

本次会议共有76位中外学者提交了69篇论文,他们分“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一带一路政策与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与传播”三个主题开展学术研讨。各小组报告主题凸显、角度有别、内容丰富,在互动交流环节专家学者及部分研究生讨论热烈、提问活跃,展现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25日下午,姚喜明教授的大会报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人才培养的思考》指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对应“五通”人才培养,我们要着力进行三各层次的人才培养,即战略规划人才、专业技能人才、语言技能人才。研讨会各小组组长也分别汇报了各小组的报告和讨论情况。上海大学上合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张丹华教授为大会作总结发言,从汉语教育发展与国家战略建构互动关系的视角高度评价了张健民和孙宜学两位教授的主题报告。结合“上海精神”内涵和上海大学公共外交实践,阐释了通过汉语国际教育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理论意义和实现路径。最后,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党委书记王海燕老师代表本次研讨会组委会向与会学者和嘉宾表示感谢,并宣布此次会议胜利闭幕。

与会专家学者在这两天里充分交流,互相切磋,探讨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水平的方法,为促进汉语文化在全世界更有效地传播纷纷建言献策,相信此次国际研讨会对我校的汉语国际教育品牌建设及我国的汉语国际传播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