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共挑战,携手同创新”——2017年“海峡杯”两岸青年创新创业领袖成长营侧记


2017年第十五届“挑战杯”筹备工作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大赛提出了“创新、开放、协同、引领”的办赛理念,以及“1+2+X”的办赛模式,“1”指主体赛,“2”指两个专项活动,包括“一带一路”国际专项赛和“海峡杯”两岸青年创新创业领袖成长营,希望通过专项赛和成长营能够辐射到更多的创新创业青年,引领广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X”指X项配套活动,既有终审决赛期间的,又有筹备过程中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竞赛的辐射面、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7月18日刚刚结束的“海峡杯”两岸青年创新创业领袖成长营,生动体现了我们提出的第十五届“挑战杯”的“创新、开放、协同、引领”的办赛理念。   

                 

整合资源,高校+政府+企业

为了办好这次成长营活动,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的指导下,上海大学联合了上海交通大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杨浦区政府四家单位一起主办“海峡杯”领袖成长营,整合了高校与政府的资源,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了办营模式的创新,各家主办单位为此次成长营活动提供了创新创业导师、课程配送、创新创业生态体验以及创新创业项目展示的优势资源和平台。在创新创业课程方面,主办方邀请了来自湖畔大学的张宁、中科招商的李肖明、饿了么联合创始人罗宇龙等创新创业先锋人物为同学们分享创新创业经验。在项目孵化方面,邀请了蚂蚁基金创始人张相廷,小马村创始人、投资人马俊杰,宝盒速递创始人、投资人袁雪峰等9位投资人作为项目的评审及指导老师,分别结合市场情况、项目可执行性提出建议,并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提供聚集的平台与全方位的帮扶。很多投资人对这些项目都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持续给予关注与支持,并希望能够把部分项目落“沪”生“根”、开“花”结“果”。杨浦区“上海台湾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将为同学们提供全套的创新创业孵化入驻服务,市人社局将为公共创业服务搭建良好的创业政策、服务平台,成长营选拔培育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将在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终审决赛期间进行展示交流。

                 

共话两岸情,科技+共融

本次“海峡杯”共有来自台湾大学、新竹交通大学、新竹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28所台湾高校的100名台湾学员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的40名学员组成。成长营更注重两岸学子互动交流,将两岸的学生混合编组,每组由台湾和大陆学生共同组成,混编成16个项目组,同时给每组配备了由创新创业导师、企业家共同组成的特训导师团,在特训导师的指导下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在12天的成长营中,通过两个72小时特训、创新创业生态体验、江浙沪文化参访、创新创业项目预答辩、答辩会及投资洽谈会、成果分享会等环节,有针对性的提升了创新创业项目的质量。项目《千寻》充分运用了计算机图像处理、动植物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基于开发对鸟类数据进行采集收集,并且可以供观鸟群体在观鸟时对鸟类有一个明确快速的认识。项目《KOGU》以考古场景为主题,运用VR、AR和实体相结合的科技手段,充分还原并模拟考古实景,设置多个主题场景和剧情,既有密室探险的互动娱乐性,层层闯关的刺激和对神秘文化的好奇感,吸引多个年龄段游客,在探险娱乐的同时也能鉴古知今,寓教于乐,达到公众考古教育的目的。这些项目往往是多学科交叉产生的研究成果,而且往往是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共同探讨、合作的成果。

                 

在共同探讨研究创新创业项目的同时,两岸青年之间也有着更多的情感交流与文化融合,除了14天面对面的线下交流,两岸青年也不断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密切的交流。正如来自“海峡杯”营员、台湾大学电机信息学院的董乃昀说:感谢“海峡杯”搭建的平台,它是开始,它创造了往后两岸青年交流的无限可能;同时它也是个加速器,加速我们思考,让我们不得不跟上世界运行飞快的脚步。既然相知,则必相惜,来自台湾与大陆的青年,不同的生长背景造就不尽相同的价值观、也握有不一样的资源与优势,我们应该敞开心胸向世界学习,同时也别忘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好好发挥,共创双赢。“海峡杯”营员、来自台湾东华大学的高子凌说:这是一趟精彩又奇妙的一趟旅程,当中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透过一个活动集结了一百多位来自四面八方的同伴,大家一起在短时间内互相激励、碰撞,一起为同一个目标迈进的感觉真的很棒,我相信这次的离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

                  

多方联动,挑战试运营

此次成长营协同校内外多个部门、单位联动。在校内,与后勤集团、武保处、教务处、科技园区、校党委宣传部、校港澳台工作办公室、校党委统战部等多部门合作,对于成长营期间的住宿、餐饮、车辆通勤、教室安排、新闻宣传等事宜进行保障合作,同时也进行了小规模的压力测试、项目演练;在校外,除了联合四家主办单位之外,与挑战杯期间的赞助合作伙伴“校校单车”、“康师傅”饮用水等企业进行合作模式的磨合。除此之外,挑选挑战杯期间的志愿者核心骨干上岗锻炼,接待来自30所高校的陌生小伙伴,在实战工作中演练志愿服务工作的体制、服务方式、提炼志愿者精神,同时进行志愿服务工作的压力测试。上海大学志愿者郑高建说:“无可置否,海峡杯志愿工作是我迄今为止经历过最辛苦也最有收获的志愿活动。面对两岸多校的营员,生怕自己的工作会给他们造成困扰,努力想要把这项工作做到完美,六天里,有熬夜早起的苦累,有同时十几个营员发消息让我解决问题的手足无措,有竭尽全力却仍有营员不理解的委屈;但更多是从老师和每位志愿伙伴身上得以学习成长,是和营员们能够成为朋友,以一个平等互爱的姿态进行交流,是看着每一个营员为了项目拼尽全力的感动。”

                  

在成长营期间,我校还联合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台湾中原大学、东海大学、静宜大学、东吴大学的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家、老师,组织了海峡两岸创新创业教育沙龙,瞄准突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瓶颈,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介绍及创新创业学院的定位”、“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的主要矛盾及解决对策”、“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做法”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为两岸青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开放交流的平台。

                 

“海峡杯”两岸青年创新创业领袖成长营的成果举办不仅深化了海峡两岸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交流合作,同时加强了两岸青年大学生之间的了解与融合,更扩大了“挑战杯”的品牌效应,引领两岸青年的创新创业文化交流。此次“海峡杯”的办营模式、理念也正是第十五届“挑战杯”的“创新、开放、协同、引领”的办赛理念的生动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