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举行“解密美国华裔小说中的食物秘符”讲座

4月14日下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优秀毕业生、现英国利兹大学文学博士研究生张家琛应邀参加我院青年博士论坛,分享他三年来对亚裔美国文学的研习心得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周平教授主持,学院多位教师与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张家琛博士独辟蹊径地从美国华裔小说中的食物研究视角出发,引领与会观众共同赏析了华裔作家汤婷婷的《女勇士》、谭恩美的《喜福会》和任璧莲的《典型美国人》中关于中国饮食的描写,并通过文本细读探讨了饮食背后的文化与权力机制。他通过总结学界对食物的文化批评理论,指出食物是表征特定文化的符号形式,具有建构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功能。他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裔在美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出发,探讨美国社会异化族裔食物的机制,食物承载的文化记忆以及后现代语境中人们对食物的消费观,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究食物与种族、食物与性别、食物与阶级、食物与身份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文学本身是一门人学,张博士巧妙地将生活和文学糅合,将文学上升到文化高度,剖析了当今全球化世界共同面临的种族问题、性别问题和阶级问题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深层身份认同危机。他犀利地揭露了美国社会对中国食物的异化、食物中隐藏的身份伦理以及食物中的抵抗话语,让文学研究回归到人性和生存理念上。

讲座交流环节,周平教授高屋建瓴地指出美国华裔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的流动性以及文学和文化的互动关系。她肯定了从“中国特色”食物与中国精神的角度切入华裔文学作品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可行性,同时也强调文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文本细读,从文学揭示人性的高度探索文学超越时空和文化的永恒价值。曾桂娥副教授在全球视域下与大家共同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食品工业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类的心理变化。研究生们也积极参与提问,大家就各类小说中出现的餐馆、食物意象展开了激烈讨论,这对同学们文学研究视角的选择颇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