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0日下午,“青年文化热点”第一次跨学科研讨沙龙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新媒体与文化繁荣”研究基地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大学085重点研究平台“新媒体与青年文化”主办,会议主题为“韩流为何又重来?”,来自韩国中央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大学传播学、电影学、文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学者近20人出席了此次沙龙研讨。
会议由上海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董丽敏教授主持。不同国家和学科背景的学者围绕“江南style”等2012年风靡世界的“韩流”现象进行了热烈讨论。
“韩流”得以盛行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文化工业生产情况、各国国家形象建构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等方面的问题,首先引发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韩国中央大学的姜来熙教授指出,“韩流”不止出现在韩国本土,事实上这已是一种全球现象。他分析了当今韩国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和韩国艺人的生存状况,指出“韩流”现象是韩国新自由主义时代文化矛盾的表征。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吴信训教授将“韩流”放置在东亚竞争格局中来探讨其兴起原因,他描述了韩国在整个东亚所处地位中,如何以“人文形象创意”为战略,从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着眼,步步崛起的变化。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就是以潘基文荣任联合国秘书长为标志,以及借助“韩流”着力塑造出的一系列主人公艺术形象,成功建构起了其正义、坚韧、精细、优雅和现代的“韩国人”人文形象。韩国外国语大学的林大根教授以VCR形式与会,他从“江南style”作为一种持续的“韩流”现象之一、“江南style”的特点及“韩流”的历史构成因素这三方面原因出发,分析了“韩流”之所以产生的复杂社会文化语境。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张敦福教授则以《托马斯小火车》和《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两部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动漫产品出发,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中分析了“江南style”得以风靡一时的青少年接受基础。经济学院的殷凤教授从全球文化产业链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如何利用好文化资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网络作为新兴的媒介形态,如何有效地参与了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生产,特别是如何产生出了为当代青年所青睐的新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些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到底又给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自我认同、利益诉求等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也成为与会者集中讨论的问题领域。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聂伟教授通过分析近来非常红火的《江南style》、《一磅鱼》和《法海你不懂爱》这三首网络歌曲,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所蕴含的不同国家的时代精神,说明这些红极一时的网络现象都是自媒体创意想象力的产物,但这些产物却各有其不足之处。哲学系朱承教授聚焦了“江南style”中的“骑马舞”,指出“骑马舞”的欢快节奏和搞怪动作能帮助处在多重压力下的现代人实现一种精神释放,这种为人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承载着大众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文学院中文系的李云博士则将《江南style》与当代中国饱受争议的“屌丝”现象联系在一起讨论,指出《江南style》流行的背后,正是寄托着当代中国青年企图利用带有宣泄性的文化形式来建构一种“屌丝逆袭”的成功幻想,但仅仅停留于这一幻想,无助于青年人正视并解决当下的生存困境。董丽敏教授通过分析《大长今》与《江南style》这两个不同阶段的“韩流”文化现象,从文化生产的支撑条件、接收人群的构成变化、美学风格的历史演变、媒介依赖等角度,阐释了“韩流”生成机制的变化。指出,一种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取代阶级意识、民族国家意识的新的青年“世代意识”正在形成,这种“世代意识”构成了青年自我认同的核心要素,也是未来新的群体/社会的组织动力和基础,亟待引起重视。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吴小坤博士、博士生齐伟、河娜、姜悦等也从不同角度参加了讨论。
论坛结束时,吴信训教授还激情评价道,这种跨学科研讨是很有必要的,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加强对同一社会现象的分析认识,各种思想火花的碰撞能够有效推进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