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上海大学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自主研发的极地漫游球形机器人随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雪龙号”经过1个多月的海上航行,于2013年12月16日到达南极中山站,并在北京时间1月2日16时在距离中山站10公里附近区域进行首次极地试验,16时03分在上海的邮箱中通过铱星实时收到第一封从南极球形机器人发回来的邮件,经查验,采集到的数据全部正确无误,按预先设计的系统每隔3分钟都有一次数据的更新,说明球形机器人内部各个系统运行正常且稳定。
极地漫游球形机器人的直径为2.8米,由双层柔性球膜组成的具有柔性减震功能的外部球壳保护系统、球形内外大气联通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及内部通信系统等构成。内球体表面装备的太阳能薄膜为球形机器人上的电子设备提供电源,外球体在风力驱动下可进行长航程极地漫游,在南极数据空白地区测量环境温度、湿度、气压及机器人定位信息和运动速度等参数,并将所测数据通过铱星传到设定在上海大学的邮箱。
该机器人的主要研发人员由上海大学机自学院龚振邦、罗均、谢少荣教授和蒲华燕博士的科研团队组成,参与研究工作的成员包括姚骏峰、邹旭东、祝川和冯凯等研究生同学。极地漫游球形机器人首次在南极的实地测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顺利测试后,可将球形机器人作为抛弃型投放于埃默里冰架未知区域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为今后超长航程南极科考工作提供有效的测量手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