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上午,上海大学2014年度理工科科研工作会议在校本部行政楼报告厅举行。学校各理工科学院书记、院长、科研副院长、系主任、科研主任、正副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科研秘书等约30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科技处处长施利毅教授主持。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聚焦科技创新、服务转型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领导在会上就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情况、管理要求变化、基金申报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结合近期国内基础研究的重大进展鼓励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要甘做“十年磨一剑”的研究工作,想做“厚积薄发”的研究工作,能做有“团队效应”的研究工作,善做“水到渠成”的研究工作,做好“人才至上”的研究工作,使我们的科研创新工作在国际上有声音、有影响力、有话语权。
上海市经信委有关同志从产业背景、主要内容、推进实施以及重要成果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上海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并重点介绍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电网、智能制造等十多个专项的概况及沪上骨干企业,还就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项目申报情况向广大科研人员作了说明。
科技处施鹰副处长在会上对上海大学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作了总结,并就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进行了动员。
汪敏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感谢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人员对学校科技工作付出的辛勤努力;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要在总结2013年科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校院两级联动,加强动员、组织和服务,加强政策解读和宣讲,做好基金和指南申报工作;同时要紧紧围绕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上海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与骨干企业的联合和协同创新,争取进入行业研发主流,更好地服务上海乃至全国的转型发展。
会议还设置了提问环节,参会教师和科研人员就相关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沟通。
2013年,上海大学科技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全系统质量管理,加强协同创新,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各部门、各学院的积极配合下,在全校教师和科研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新的发展和进步。
——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重大重点项目和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2011平台”组织策划,推进有机发光显示(OLED)协同创新中心、钢铁冶金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工作;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策划框架基本形成。
——聚焦与服务战略新兴产业,提升科技支撑转型发展的能力,市科委、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大幅度增长,OLED新型显示技术、高温超导带材和高温合金叶片均获得了上海市战略新兴产业专项的支持,成为上海市未来高技术产业培育的亮点,受到市科委领导高度评价。
——聚焦重大需求,加强机制创新,建立产学研联合攻关平台,与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成立了航空发动机高温材料应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UIC)。
——围绕区域发展需求,建立和发展学校技术转移中心、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和多种形式知识服务工作站,用科技进步促经济发展,实现技术的社会价值。
——国际合作战略持续推进,在纳米科学与技术、智慧(复杂)城市、数字农业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构建了相关的合作研究平台,开展了实质性研究与交流,创新国际化的联合实验室体制机制。
——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环境,启动了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经费管理、项目建设管理等多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科研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
2014年,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学校科技工作将以“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和价值实现”为工作理念,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健全“组织、策划、服务、管理”四位一体的科研管理和服务体系,增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做好科技重大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的推动实施,服务转型发展。
着力实施学科高峰建设计划——与相关部门配合,加强顶层设计,力争在现有的“学科高原”上培育更多“学科高峰”。
着力实施科研创新攀登计划——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高质量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策划工作;加强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的策划与立项。
着力推进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加强“2011平台”组织策划,推动学校在组织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以及其他基础条件保障方面形成符合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条件的体制机制;理顺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关系,加快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定科研机构管理办法,优化科研机构立项、考核、激励与退出机制;完善科研激励政策,建立以质量与创新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
此次我校理工科科研工作会议的召开,既对上海大学2013年科技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又为学校2014年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科技处供稿
2013.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