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德育课程?如何化解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如何推动大中小德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如何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课程?让德育课程更加能够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的思想内需?等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3年6月15日,“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高层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在上海大学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大学和《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4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和杂志社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上海大学社科学院院长王天恩主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正局级巡视员徐维凡、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忻平、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思想理论教育》主编江彦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处长胡宝国等领导出席并讲话
徐维凡指出,整体规划首先坚持一个整体性的思维。2005年,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整体性就是一个重要议题。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突出特征和根本属性,整体性是大中小规划我们坚持的一个重要取向。要对各个学段要有个一个整体性的关照,遵循学生心理特点、接受特点。对大学课程来说,整体性思维非常重要。为此,要强调深入细致研究,做最精细的研究;坚持立足于教育实践。效果如何最终要靠教育实践。让实践来检验。
忻平在讲话中系统总结了上海大学近年来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尤其是2009年,上海大学承担教育部“六个为什么”试点,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的肯定和批示。在试点过程中,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他指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启动意义重大,对整体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抓住这个时机,在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下,参加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德育课程组、资源建设组的活动,并承担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教学指南》”的试点工作。此次会议,目的是想汇聚各位专家共同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上海大学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江彦桥提出,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课程衔接工作必须与学生成长联系起来。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课程是提高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不能割裂大中小的德育课程,全面提高育人的整体效能才能实现大中小的整体优化。因此,要加强内容衔接、合理对待内容的合理交叉,通过一体化内容建设推动整体规划的整体性。要加强理论研讨、思想碰撞,推动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胡宝国指出,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课程衔接既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2011年上海承担《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试点,齐聚上海力量,取得了积极成果。当前,从四个方面推进工作:如何从现代教育出发,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如何实现整体规划、衔接的合理性?如何解决学校德与的有效性?如何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养?
开幕式后,举行主题报告,由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吴铎教授作了题为《我国德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的报告,系统回顾了中学德育课程经历的四个时期: 探索时期、文革时期、恢复重剑时期、改革发展时期。指出要按教育方针定位课程性质、以课程标准对课程全面规范、按基础性的原则定位课程位置、按综合性原则整合学科知识、按逻辑性原则构建课程体系。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既然从纵向注重大中小的衔接,又要注重横向,校内外统筹等。北京大学陈占安教授作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背景下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更高要求》的报告,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忽视理论二字,应该称呼为“思政理论课”而不是“思政课”。坚持思政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政课的更高的理论要求,一定把理论放到重要位置上去思考;要加强学科意识,加大对学科建设和科研方面的投入,做出科研教学并重的路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称之为称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在坚持教材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热点问题的研究。要吃透教材,研究教育对象。一切工作是为了服务学生工作的基础上,老师是要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找到重点、学生热点的结合点的来进行教学。复旦大学教授高国希作了《高校思政课与学生成长内在需求》的报告,教育就是塑造学生的德行和信仰。思政课整体设计的原则:如何体现国家意识形态要求、社会推崇的价值观念和我们的教育目标。整体设计、有效衔接、分层递进的。体现学生的身心特征。要激发调动学生服从真理、探索真理的激情和冲动。学生成长中需要什么?体现这门课的真理性。
主题报告之后,分三场专题报告。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顺生、《思想理论教育》杂志执行主编曹宁华、上海大学教授陶倩主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峡研究员作了《基础教育课改和德育课程的设置及标准》的发言,基础教育课程要坚持三条主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同心圆扩大的六个主题来构建课程内容,在学生中,领悟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等。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特级教师梁侠作了题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的设置及背景》的发言,要明确核心价值、重要任务、培养目标、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公民培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周增为作了《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模式和价值》的发言,中小学课程更侧重的是要解决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情感态度的统合。是对真实生活的模拟复现的设计。实现主体意识到主体精神启蒙教育目标。解决身份问题、责任属性与方向问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信息中心党委书记夏骄雄做了《上海市大中小德育资源平台构想》
此外,北京大学仝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陈锡喜教授等专家作了《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贯彻十八精神的几点思考》、《实现五个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考》的报告。
在课程教学研究讨论中,分别由上海大学教授欧阳光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熊晓琳、大连海事大学教授贾凤姿、云南大学蒋红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顾钰民教授作了题为《课程教学研究》的报告:认为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构建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央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本科生、研究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大工程,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这一改革过程中,从教学角度说,特别重要的是把握好不同层次课程的定位。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原则,《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定位是:以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为背景,用专题的形式研究和探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上海大学王天恩教授作了题为《课程教学研究》的报告: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的内容重复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重视,大家也都关注到中学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衔接问题。但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是不是意识到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衔接,更在于怎么衔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为例,与中学相关教材内容的衔接,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衔接,更要注重学理逻辑上的衔接,从而使教师在深入了解中学教材的基础上明确讲什么、怎么讲,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系统地、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作了题为 《课程教学研究》的报告: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提高实效性,必须研究其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衔接问题。辩证分析大学和中学德育课程的重复问题,区分简单重复和有效重复,并从教学设计的思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方面研究相应的对策。
上海交通大学胡涵锦教授作了题为《课程教学研究》的报告:认为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相关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实质性的推进。以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与中学相关课程的相互关系研究为例,通过较为广泛的比对和认真的梳理,对相同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作一番理性层面的思考和谋划,并进一步提出教育教学实践的建议和对策,对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研究,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宋进教授作了题为《课程教学研究》的报告:认为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实效性,除了必须“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中学历史课,比较高校《纲要》教材与中学历史教材,避免简单重复。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要注重与中学历史课历史知识教学的承续性、层次性,避免有关历史知识教学的重复性;注重历史知识教学的线索性、规律性和案例性,避免历史知识教学的求全性;注重历史知识的载体性,在历史载体上体现其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徐松鹤教授《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报告,认为,中职教材立足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感性内容丰富,体例活泼,语言通俗,深入浅出,与中职学生所处学段相吻合,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中职教材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中职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立足点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把基本原理渗透给学生。
此次研讨会会期一天,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教学提供的良好平台。
闭幕式由中山大学李辉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宣传部部长陈志宏在闭幕辞中指出,围绕大中小德育内容、方法的有效衔接基础上的方法创新进行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看法。这对上海大学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三进”工作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正值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大背景下,在国家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背景下,在传承第一届、第二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的基础上,召开第三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思想指引和精神需要。
此次研讨会共征集60余篇论文,紧紧围绕研究会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背景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如何改革创新发展的主题,在大中小内容衔接、整体性、一体化建设等议题上达成许多共识。对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把握教学方法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据悉,上海大学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创办了“上海大学思政论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三届,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上海大学思政论坛”逐渐凸显出上海大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大亮点。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邱仁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