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院长与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院长伊丽莎白•戴利共话电影人才培养

图1:全球电影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现场

6月13日下午,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全球电影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上海浦东喜玛拉雅大酒店举办。此次论坛作为2017 NAB Show Shanghai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跨媒体技术展的重要环节,邀请到了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著名导演陈凯歌,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院长伊丽莎白·戴利(Elizabeth Monk Daley),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及总裁于冬,《血战钢锯岭》视效总监克里斯·高德福莱(Chris Godfrey),澳大利亚Department Of Post运营部负责人、多项艾美奖获得者Katie Hinsen,好莱坞数字特效合成大师、SMPTE科达教育奖获得者 Steve Wright 等重量级嘉宾紧密围绕电影人才教育和电影技术的前沿话题发言并进行圆桌对话,圆桌对话由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何小青教授主持。

电影是技术进步的产物,而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是电影创作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技术的创新给电影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而视听艺术创作的需求也直接推动了技术的完善和创新发展。因此“故事”与“技术”是电影这门艺术至关重要的两个要素,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本次论坛所关注的话题。

 

图2:上海电影学院院长陈凯歌作主旨发言

陈凯歌院长在主旨发言时提出,电影的小说时代已经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电影戏剧时代。所谓电影的小说时代,就是人物统治银幕的时代,这个时代终结的原因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进步把我们带到了古代神话所谓的“神仙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中,电影已经彻底变质。这种变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影中人类的情感越来越稀薄;二是电影的黄金原则——故事,已不是最重要的。最终造成的结果是:视觉当道,奇观当道,内容已死。好莱坞作为世界电影领头羊,让这种影响波及全球。陈凯歌认为,人不应该成为银幕上的一个符号,电影的魅力应该始终来源于人本身。

       作为上海电影学院的院长,陈凯歌从中国电影教育水准出发,强调中国电影人才教育需要注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才能完成电影产业的创新发展。他认为电影的真正伟大之处是把人联在一起。希望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上海电影学院应该是一个门户大开的学院,助力年青人实践梦想,通过电影得到快乐。

 

图3: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长伊利莎白·戴利作主旨发言

       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长年全球排名第一,并一直走在电影技术的前沿,对电影创作中如何使“技术”和“故事”之间有机融合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协调“技术”和“故事”之间的关系的有着成功的经验。

       伊利莎白·戴利担任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院长超过25年时间,带领这所学院经历了从胶片到数字时代,她认为先进的技术不可能是电影的灵魂,人才是电影的灵魂。但是我们也要拥抱技术,探索这些新技术的成果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和创造什么。技术让电影制作、游戏设计越来越便宜,可以达到的效果越来越好,技术拥有强大的力量,但是技术不是一切。戴利院长认为,谈论技术远远比谈论讲好一个故事简单,但是技术让合作更为复杂,让每个岗位的人必须懂得和各个部门做更好的沟通。电影制作是一个高智商的工作,各个门类的精英聚集在一起,所以年青的电影制作者更应该学习、探索,知道技术的真正用途,进而为故事服务。

 

图4:圆桌论坛上嘉宾们展开深入对话

 

在圆桌论坛上,伊丽莎白·戴利戴利、于冬、克里斯·高德福莱与陈凯歌展开了深入的对话。 

于冬认为技术在电影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技术所产生的强化的剧场效果,是使电影区别于小屏幕的重要因素,也是电影工业具有巨大魅力的原因。2016年博纳发行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20帧的效果让国内许多电影院一次性地进行了技术升级。好莱坞视效大片仍是电影市场的主流,中国电影如果要迎头赶上,必须要在主赛道上与好莱坞竞争,这样才能带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血战钢锯岭》视效总监Chris Godfrey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就视效如何达到导演的初衷发表了精彩的演讲,Katie Hinsen也与广大听众分享了分享了他在电影后期制作中的成功案例和宝贵经验。所有与会嘉宾还就“电影人才教育如何运用先进电影科技更好接轨电影产业创新发展”共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