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6月10日,时值首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上海大学、上海市收藏协会、上海报纸行业协会共同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图书馆等承办协办的“老报纸新媒体——上海报纸收藏特展”在宝山校区图书馆展厅开幕。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小和,上海市报纸行业协会会长吴芝麟,上海市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坚,中国报协集报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骏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刘绍学、文学院党委书记竺剑、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陆铭、直属单位党委书记陈志宏、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徐明、上海市报纸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何锦新、上海市收藏协会副会长王承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叶洛夫等以及上海及外地报纸收藏爱好者近百人出席开幕仪式。开幕式由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坚主持。
本次展览分为“一纸一世界”、“小报里的大社会”、“方尺间的文艺”、“纸韵墨香”、“平面上的生活”五个部分,共展出展品约100件。其中,既有著名的《申报》、《时报》、《新闻报》三大报,也有晚清的小报鼻祖《游戏报》、《采风报》,以及1920年代上海滩著名的四大小报,1917年的《大世界》报。在20多种大学校报中,除了民国时期上海交大和沪江大学的校报《交大三日刊》和《沪江新闻》外,还能看到老上大校长于右任先生题名的《上大五卅特刊》。
上海大学博物馆以海派文化为主题,本次展览的文化气息浓郁,展出了民国时期的《小说日报》、《梨园公报》、《沪剧周刊》、《越剧画报》,以及《上海连环画报》等一系列文艺类报纸。尤其是博物馆馆藏的一张罕见的悼念著名无声电影明星阮玲玉的《联华画报》号外,也在展览中首度亮相。
本次展览的展品来自上海大学博物馆的馆藏,以及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的私人收藏。开幕式上,收藏家郭纯享、艾耀国、沈卫东等向上海大学博物馆捐赠了一批民国时期以上海方言命名的小报,以及与海派文化有关的专题报创刊号等。
上海是现代中国的文化重镇,中国新闻业、报纸业的发祥地之一。一百多年以前的新兴媒体——报纸,正面临着与互联网和自媒体的竞争。然而,报纸也曾改变过信息的传播,知识的传递,以及人类阅读和生活的方式。不同的媒体形式,分别传播报道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香港回归、世博会开幕等重大历史事件,共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转型,见证了当代中国的飞速发展。不同时代的媒体人同样要爬格子、跑新闻,同样是“标题党”,也都表现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